如何讓原本有限的工作增加——縮短工時

 

Frank Melech  

當被壓榨的是沒有覺知的機器而非人類時,也就是「機器共產主義」興盛之時。自動化生產,減少「人力工作」需求,尤其是製造方面的勞動,於是開始「服務」導向,人們需要提升附加價值,以知識、技藝、美學的工作為主。

圖片來源

 

從製造業退役的勞動力需要轉型,於是無論政府或企業的「新職能培訓」變得非常重要,同時也是最基本的轉型機制;但對從製造業退役的民眾來說,轉型升級(改變),勢必造成一定的身心壓力;而這些從製造業退役的民眾,至少會有三種狀態的反應:坐以待斃、被動消極、主動積極;但無論如何,政府、企業、社會乃至家庭都有責任協助失業民眾與社會脈動重新接軌,因為大家曾經、現在或未來,都在為彼此貢獻一份心力

 

接受再職培訓之後,擁有新技能的民眾,不一定能得到新的工作,因為新職缺還是有限的!而如何讓原本有限的工作增加呢?答案:縮短工時。拿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舉例:目前三班制,每班工時8小時,若將每班工時縮短為6小時,變成四班制,等於多了一個班的職位量。

 

從「機器共產」的角度,來看「增/減稅」的議題:自動化生產的製造業,依「企業每人所創造之獲利比」估算自動化程度,依程度而有所不同稅率;其它仍然維持高勞動且對經濟與環境皆有幫助的製造業,則能獲得輔助與稅減。

 

政府是服務人民的機構,而有些事情是政府才有能力主張、執行的工作,而推動工作的經費當然是由稅收而來;能夠高度自動化又賺錢的製造業,本來就有義務把錢回饋給社會大眾,做對大眾有幫助的建設和活動。相對的,政府也要大力輔助、推動能夠創造工作機會的未來性產業與公益組織,維持社會與經濟的良性循環。

 

3DWorld  

教育、電影、電玩、娛樂等等的媒體製作業是未來創造工作的服務業,是需要輔助與稅減的對象。

圖片來源

 

公作:公益性質的工作——我們需要創造並擁抱「公作」

 

外婆與母親 

圖片人物:外婆與母親

 

公益機構是專門在處理、解決某一種廣泛性社會問題的單位,而通常是些國人比較沒有意願去做的工作。例如病患、老人的護理工作:從事照護老人、病患的工作,是種奉獻生命的方式,這符合服務眾生的願力,不過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,缺乏讓一個人有飛黃騰達、美麗浪漫、驚險刺激、多采多姿的人生想像!不過「公作」又不是要做一輩子的工作,但公作會是圓滿人生的一種修練:練習如何從沒有意願到有意願的過程,並且從過程中發揮同理心,去發覺、照顧他人的需求。我們要感謝讓我們服務的對象,讓我們能夠奉獻生命,完成人生的功課。

 

如果有公益機構能夠指派「公作」,給暫時沒有理想工作又需要臨時工作的人,並依照工作內容給予不同時薪,每次工作時數以三小時為一單位(不足三小時也算三小時薪資),時薪不低於法定最低時薪;例如有一個獨居老人需要從家裡接送到醫院看病,薪資等於:交通接送-時薪$150 x 3小時工作時間 = $450。再例如獨居老人居住整潔-時薪$180 x 3小時工作時間 = $540、獨居老人身體護理-時薪$250 x 3小時工作時間 = $750

  

當然這些照護老人、病患的「公作」,不是隨便就可以做的工作,必須受訓,並取得合格證書。

 

 「公作」本身就是公益性質的工作,它能照顧到多方的福利,同時也是推動經濟(使人力流通)的方式,是一個社會必須要有的科學與機制。

 


 延伸閱讀摘要__機器人搶你工作,是為了讓你享受生活

 miioke   

 圖片來源

 工業革命期間工廠取代了燈紅酒綠,工作時間延長了20%之多

 今天可以在貧困國家看到共享工作。這是實現有限工作崗位分配而為眾人所接受的方式。經濟學家們稱之為「隱性失業」。

 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擺脫貧困,那麼隱性失業是一件壞事。可如果機械發展已經讓我們擺脫了貧困,那工作共享就成為「分配」仍須由人類勞動完成工作的一種合理方式。

 如果機器可以壓縮半數的人力勞動,為什麼要讓半數勞動力淪為過剩,而不讓同樣這些人工作一半的時間?為什麼不利用自動化將周平均工作時數從40小時降低到30小時、再到20小時、10小時,從而縮短全職工作的勞動時間?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實現自動化的大部分收益不被富人和當權者攫取,而是以平均的方式加以分配。

 閱讀心得__ Fun

從「機器共產」的角度,來看「增/減稅」的議題:自動化生產的製造業,依「企業每人所創造之獲利比」估算自動化程度,依程度而有所不同稅率;其它仍然維持高勞動且對經濟與環境皆有幫助的製造業(或服務製作業),則能獲得輔助與稅減。

* 延伸閱讀:富國之本 縮短基本工時

 Fun 13030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n5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